寒石居士


1 沧浪——追忆韩冬冰老师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有一年,我与相伟、肖晋和英奕办宣传栏。想到要为主题题字,英奕便自告奋勇去韩老师家里求字。那时候,韩老师还没有退休,跟协会也没有像现在这样亲密,本来以为求字是十分困难的事,可当英奕拿着巨大的“沧浪”英姿飒爽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都看呆了。那是第一次听说韩老师,见到他的字(遗憾的是那时候没留照片)。

后来,同宿舍有同学选修了老师的《中华诗词》课。回来说老师讲课特别厉害,只是说的不是普通话,有些听不懂。再后来,我选了老师的书法课,得以近距离聆听先生教诲。有一次老师还拿着我写的“永远”二字在大家面前点评。对书法,逐渐有了新的认识,老师讲的“起、倒”笔法运用,老师对于“胡写”和“顺其自然”的解释,对于“笔笔送到”的阐述,一直印在我心里。

再后来,就经常参加书画协会的活动,展览,常能近距离看老师写字,听老师布道。收益良多。

毕业后,在烟台上班,虽然俗事较多,但也没中断跟协会和老师的联系。我下一级的顾巍也留烟工作,老田、郭凯等留校考研,便一同租房子住,俨然成了协会的另一个据点,跟下下级的孙剑、罗燕等也都熟识起来。经常一起写字画画、贴的满墙都是,租住的房子也被秀才们称为“庇寒居”。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经常去学校,却也没想到邀请老师去坐坐,题个匾额什么的。

老师七十大寿那年,适逢协会20周年庆,大家天南海北又聚到烟台,寻诗论画,好不热闹。当时雪下得很大,烟宝斋薛老板还专门摆了酒席,庆祝老师生日,与同学们叙旧。我回来还作了首打油诗,因为太油,一直没敢拿出来:

何必十年是久违,一朝重聚雪飘飞。
多少往事谈不尽,往日时光去又回。
师生簇拥谈书画,学长学妹雪地追。
立德立言勤耕耘,亦师亦友漾光辉。
举杯共祝先生寿,九州桃李映春晖。
留言留影表情好,人间无处不芳菲。
天南海北送君去,捧得恩师书稿归。

后来有几年去北飘,跟老师联系就少了些。期间还收到过老师寄的名信片,邮政能中奖的那种,老师希望我们能中个奖。而我从来没给老师寄个名信片。

早年曾得老师字:“怨天者不勤,尤人者无志;知耻之为勇,博爱之谓仁。(尝读红楼梦,从三丫头处得两句, 爰凑十字,庶成一联耳。冬冰即兴)”,一直挂在家里,时时鞭策警醒。

老师不拘小节,常与同学们开玩笑,从纯洁的爱情到男欢女爱什么都说,鸡鸭怎么交配也说。男生听着偷笑,女生听着羞涩。对于爱情,老师也经常点鸳鸯谱、出点子,帮学生写“恨不名花赠美人”的诗句。协会后来成了很多对,不知多少是老师点化,多少是地下的。

三元湖畔跟学生们“闲聊”

去学校书协的活动室,如果幸运就能得到老师写的字、扇子等。奉若至宝。即使得不到,能看到老师写字都是极高的享受。

老师会鼓励学生们考研深造,为学生们提供各种便利,写推荐信,出钱资助学生们考研也是家常便饭。有的学生就为了老师一句话坚持考好几年,终于考上。

老师出了很多书,除了化工方面的专业书,其他大部分跟书法和中国传统文化有关,我都会找机会拿到,俯而读、仰而思。有时候有些书能拿到签名。

老师却有点“不尊重”知识产权,说知识产权阻碍文化交流。我不认同,但也未与老师争论。

除了近游,也有幸与老师同游文峰山及临沂等地,且行且听老师侃侃而谈,受益良多。

老师有时候会发一捆捆的书等大物件,因物流较便宜,便常让我带他去幸福发物流,有时候他会亲自去,有时候让学生去。后来我发现不合算。虽然物流便宜,但代价是要自己去发,到了对方还不送货上门。后来,我就直接拿了东西叫了快递发走。

老师衣着简朴,处处省钱。但对同学们却很慷慨。除了经常资助一些学生,也经常请一大帮人吃饭。送字、送书、发快递从来不缺钱。但老师也会找我借钱,等他定期的存款到期取出来再还给我。

老师帮学生,学生自然也爱帮老师办事。不过,虽然在校学生们都可以随时召来,但学生毕竟有学业,另外学生一茬一茬地换,有时候用着就不方便。这几年,我在烟台,老师用我的地方就比较多。老师也会把别人送他的小米、海鲜等送给我,说是冰箱里装不下。有一次老师还把他腌的咸肉给我,特别好吃。这几年,每年中秋都能收到老师发的大月饼,而我却从未给老师送过月饼。

老师写字,不大喜欢“命题作文”,常是即兴想起很多好的诗句对联等。一个亲友嘱我向韩老师要副字,一直没找到机会。因为“精气神”三个大字感觉太俗,不知道怎么向老师开口。几个月前,老师在为同学们写卷轴,我就去讨,结果老师一口气写了很多“精气神”,说这个挂在家里接地气。他希望别人把他的字挂起来(有用),却不希望别人“收藏”起来(谁都看不见)。那是老师最后一次为我们写字了,他本来还准备了一堆卷轴要写的……

顺便跟老师要了“剪烛夜吟诗”、“于无声处听惊雷”,以及老师的对联“道浅难能三味火,更深会拒四知金”,老师也给写了。老师还写了“百亩兰蕙,三千栋梁”,送给当老师的学生们,但没有送给我。见到“衣衫布褐,器宇轩昂”,不解,问老师何意,老师指着自己说:“你看,就像我这样”。一下子懂了——老师一辈子不讲究吃穿,却有大学问。

同学们都担心老师写字劳累,但我觉得老师写字虽然辛苦,但很开心。老师从去年肠胃不好,开始消瘦,但老师即使疫情期间也飞机火车到处跑,我总觉得他再活十年八年一点问题都没有,却没想到老师走得这么突然,连句话都没给我们留下。现在回想起来好多事情都是有征兆的,却于事无补。

老师写字,从来都是“宝刀赠壮士,名花送美人”。对于他喜欢的人,不收分文,从不卖字。老师文化底韵深厚,写一上午,除了字,内容都令人拍案叫绝。有一次我让老师写字,老师问写什么,我说我在创业,写个创业的吧。老师就写了“都在横刀马上行”。感慨老师知我创业辛苦,泪奔。

趁热打铁,我说老师给我写个创业成功的吧,等到那一天我就挂起来。老师就顺手写下“轻舟已过万重山”,我继续泪奔。

忘了是哪次老师在朋友处写字,没带印章,就地取材找了石头和刻刀,分分钟就刻了一方。不打草稿,直接下刀。

我有一个朋友,性乖张。第一次见面,请老师写字,老师同意了,写下“会做有情有义事,不交无疵无癖人”。朋友奉若至宝,挂在办公室,逢人便说,盖因老师一眼就看懂了他。

老师去朋友处做客,见几棵桂花树长得不错,便讨得一棵,移栽书协楼前。因为烟大之前没有桂花,他希望所有学生都能“折桂”。不幸,桂花被人盗走。老师又央我帮讨一棵,冒着疫情仍种在原处,并请学校好好保管。莘莘学子,他日高中莫忘老师一番苦心。感怀老师,我试撰一联曰:爱祖国,爱学生,庭前植桂;传知识,传文化,身后留芳。

老师一生游历祖国,心怀天下,高风亮节,超然凡尘;也徘徊于市井,柴米油盐,很是天真。“大隐隐于市”,莫过如此吧。老师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奋发向上,有时也教学生“投机取巧”、不拘常理。人生在世,需要很多智慧。

老师突然驾鹤西去,呜呼哀哉,草成几幅对联,不知所言。

博古通今,胸怀天下,树蕙植兰,诲人不倦;
工诗善画,心气平和,言传身教,润物无声。

亦师亦友,问先生何处去?
非云非雾,如恩师踏雪来。

泼墨挥毫,漫笔写尽天下事;
吟诗对句,冰心道出人间情。

诗礼传家诗书画,文章报国你我他。
嬉笑怒骂真大隐,舞文弄墨画丝瓜。

诗书画印非雕虫小技,
身教言传是大徳文章。

教诗书画印,
谱大德文章。

音容笑貌,如梦如幻;
高风亮节,真实不虚。

杜金房
庚子冬月

编者按:作者系烟台大学学生书画协会第五届荣誉会员

编者评:这是一篇作者深情怀念先生的文章。文章不仅唤起了大家对先生的记忆,同时也唤起了作者以及他的小伙伴们对自己青春年华的美好回忆。大家青春里的点点滴滴——阳光与帅气,浪漫与诗意都是与先生联系在一起的。

作者素有侠风,人称“杜大侠”。当年作者开辟的“庇寒居”是作者那一代书协人的“广厦”。杜甫诗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作者的情怀,作者的才华,作者的担当精神,在那时已经开始显现。

晚年的先生,继续战斗在研究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上。先生将毕生所学一个字一个字写在稿纸上,认真校对,认真考证后形成著作出版。《〈龙文鞭影〉校注》,《年节风俗诗话》,《寒石诗话》,《不可不读的诗词》等经典著作相继问世或者即将问世。先生在自然生命的最后一刻,手里都是拿着笔的,都是在战斗着的。

因先生晚年工作量较大,有些校书和出书之外的工作无法亲力亲为,所以先生晚年的琐碎事务都是作者在代办的。作者以一人之力,与在校的那些协会和先生的“大总管”们一起相互补充,精诚合作,为先生著作的传播和传承立下了汗马功劳。作者为先生所做的一切将永远镌刻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丰碑上。

先生与作者的关系,不仅仅是师徒,不仅仅是朋友,仿佛是“哥儿们”。先生是忙碌的,因为先生有他的追求,不敢也不能停止前进的脚步。作者也是忙碌的,因为作者有他自己的事业,同样不能停止前进的脚步。但是忙碌的先生和作者在百忙之中却在相互关怀,相互牵挂,相互照顾着。先生的博学,先生的睿智, 先生的墨宝在作者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作者的才能,作者的勤奋,作者的仗义同样被先生所钦佩。这是一段荡气回肠的师生、师友情缘,先生与作者的故事也会永远永远被讲述下去……



返回首页

版权所有©2018-2022蕙风轩. 保留所有权利
烟台小樱桃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