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石居士


1 江水滔滔流日夜,斯人虽逝风常存——永远怀念我的老师韩冬冰先生

2020年12月22日10点04分,一则消息从手机出现,惊闻韩老师去逝,就像从一场梦中忽然醒来。老师从此离开了,无法再听见他的声音,也无法再见到他的笑容了,剩下的只有他的照片、他的书法、他的绘画、他留下的书、他种下的花草、他教育出的一个个学生。

自我十七岁第一次出蜀,怀揣着美好的梦前往黄海之滨的烟台求学,那里的山、那里的海、那里的人,都让我感到从未有过的陌生。我有幸承蒙烟台大学学生书画协会第20届会长娄新志招纳,加之自身对书画的爱好,所以就这样进入了协会。至今,与韩老师的第一次见面的场景依旧时常浮现于眼前。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走进了大学活动中心书法活动室,里面陈设普通,屋中有三张大桌,桌上铺上了灰色又沾满墨迹的毛毡,摆了不少墨盘和毛笔,一二十个人正在埋头练字,时而很是安静,时而又透露着笑声。不久,屋中乌泱泱地挤满了上百人,都在等待着韩老师的到来。

过了一阵,韩老师在众人的环绕中走了进来,原本闹杂的环境,瞬间变得安静起来,老师走到了从外往内介于第二张与第三张的桌子中间,找了个椅子坐了下来,当时正是十月的金秋,天气褪去的炎热,带着一丝凉意,韩老师穿着他那件陈旧的红色衣服,外面套了件马甲。

刚坐下就谈了些协会的事,在大家正在专注地听他讲话时,突然就问到:“你们中哪些是中文系的啊?”当时不少人举出了手,可能因为我隔得近,就接着问了我是哪里的,我说我四川的,他当时露出了笑意,你知道“韩某人曾经就在四川呆了多久?”

“不知道”,我一阵诧异。

“我在四川工作了二十多年,你晓得不晓得?”韩老师突然的一句四川话让我倍感亲切,可能对于我这样的一个远隔家乡两千多公里的学生而言,听到了那么熟悉的四川乡音,就像是遇到了一个亲人一般。

“我家是泰州的,大学是在南京化工学院读的,毕业以后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参加三线建设进入四川,到了自贡富顺晨光化工研究院。当时我们刚过去的时候,就在一个山上,周围啥子都没得,我们自己建厂,自己造房,甚至自己办学校。一干就干了二十五年,可以说我把我的整个青春奉献给了四川。……,四川出了些什么人物你晓得不晓得,是出将军、出元帅、出才子的地方啊。”

记得当时韩老师讲了很多很多,而我当时也就稀里糊涂地听了些,如今能记住的却很少了。自那次以后,不知道为什么,好像对韩老师产生了无比的敬意和亲切感。

后来时常跟着前两届的师兄们去接老师去上课,虽然每次都在后面聆听,但总是能够感受到韩老师与诸位师兄讲论时的激情,有时从他家穿越三元湖到教室的不到一公里左右的距离竟能走上四五十分钟,甚至一个小时,有时又走的极快,我用小跑才赶得上他的步伐。在那时的眼中,好像永远觉得韩老师充满劲头,纵然已年逾七十,仍不失老将之风范。

2014年的春天,我一直怀着要转专业的想法,总觉得中文系不好,想要转到法学院或经管学院去,不知道这个消息是谁告诉的老师,老师还专门让我去了趟协会,说中文系如何如何,三言两语把我给劝说了一顿,从那以后我就再没有了想要转专业的念头。后面几年时间受到韩老师的耳濡目染,反而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大学四年,除开上课之外,平常在老师身边时间最多,常与协会的师兄师姐们还有同学一起去老师家门口等待他出来,一同前往教室上课,成为了一种课前“习惯”。

记得有次走在三元湖畔、文科楼前,韩老师很郑重地告诉我对于任何的事物要“独立地思考,敢于去批判,不要害怕权威”,这几年过去了,这句话仍言犹在耳,未敢忘怀。在做学问上,老师期望我成为一个真正博学、有大气魄的人,在学习的路途中要“由博返约,取精用宏”,而不仅仅是一个“专家”,然而至今,我离成为一个“专家”的路都还很远。

在我眼中,韩老师是充满个人魅力的,虽然他是位化工专家,却格外喜欢诗词,上至先秦《诗经》《楚辞》,下至柳亚子、鲁迅、毛泽东等人,更别说什么陶渊明、杜甫、高适、李商隐、白居易、柳永、李清照、苏轼、辛弃疾等等魏晋唐宋等著名诗人的诗词都能非常熟悉地念出来,有时记不得了,又让我们赶快查来看看,确认一下他念的对不对。

他自己也写诗,从年轻的时候就在写,在他六十岁的时候,曾把以前写作的所有诗词找了出来,删削了那些他认为不好的,让他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同学顾农教授审阅,出版了自己的个人诗集《粗陶集》,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在这个版本上进行了两次增补。他时常以“诗人”自比,说你们今天可以真正感受到“诗人讲诗”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他常在课上品评历代诗人在创作和意境上的优劣,何谓“读诗”,何谓“写诗”,何谓“研究诗”。

就连烟大中文系博学多闻、睥睨一切、研究文字学的王世贤教授也时常在《论语》课上时常赞道“化工学院那个韩冬冰,在诗词上我比不过他,他能从《诗经》讲到鲁迅、毛泽东,我不行。”

在早几年的烟大,学风浓厚,中文系有无数才华横溢的老师,比如毕业于川大的杨琳老师、师承李学勤先生的江林昌老师,他们都曾在黄海之滨的烟园与韩老师有着极好的交情,记得韩老师曾说过的“烟园七贤”,他是唯一一个不是中文系专业出身的。后来随着时光流逝,情变多端,当时的故友早已都离开了烟园。

在烟大他作为一个特殊的存在,以化工出身他开设一系列传统文化课程,包括每年必开的《中华诗词选读》、《中国书法文化》、《篆刻文化》,后来相继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阅读红楼梦》等等。

在研究中,他除了出版了自己专业领域由中国石化出版社出版的《化工工艺学》、《功能高分子材料概论》、《高分子材料概论》、《高分子科学与工艺学基础》、《化工开发与工程设计概论》等等外,还出版了《寒石诗话》、《中华诗词阅读和欣赏》、《中国文学阅读与欣赏》、《诗词欣赏与创作》、《中国书法文化》、《泰山摩崖石刻》、《泰山岩崖碑坊石刻书法》等等,后来又将自己多年的《红楼梦》阅读心得写作出版了出来,成《阅读红楼梦》。

晚年的他,想到当前幼龄学童的传统文化教育有些问题,便大力注解和编著蒙学读物,写作了不少书,至今出版的只有《〈龙文鞭影〉校注》,韩老师一生在弘扬文化上,孜孜不倦,即使这几年在身体状况不太好的情况下,仍然常于深夜挑灯写作编述。

由于韩老师在讲诗词和传统文化方面颇有新意和心得,再加之他讲课激昂澎湃的讲课风格,使得每学期选他的课的学生总是爆满,综合楼三百多人的教室坐不下,有时协会的同学为了把位置让给那些第一次选课的学生,基本一学期下来经常站在后面或旁边靠窗户听课。

而协会的师兄师弟们受到他的影响,常常在考研时,想考到中文系去,物理学院的郭凯师兄考进了川大的历史系,一直读到博士毕业,如今研究甲骨文。海洋学院的李殿君师兄从水产专业考入了南京大学中文系,在我眼中他们都是我在烟大求学期间一直学习的榜样。在协会中的师兄师姐们,好像都与川大有莫大的缘分,在韩老师的影响下,协会第六届的郭凯师兄、第九届的陈颖学姐、第十届李靖师兄、第十三届的闫现磊师兄、第十六届的张永祥师兄等等也都陆陆续续进入了川大读硕、读博。

而我作为第21届一份子也跟随了他们的步伐进入了川大跟随张子开老师求学,我下一届的师妹,也就是我现在的女朋友晓倩也进入了川大中文系跟随蒋宗福老师求学。我一向觉得在烟园四年跟随韩老师求学,是我一生的幸运,让我热爱我的专业,热爱我的生活,让我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在我眼中,韩老师是永远充满崇高品德的,永远是我辈楷模。他时常告诫我们,要把自己奉献给国家,奉献给人民,为国家办事才能真正成就大我。

他时常感叹他幼时的贫穷与艰辛,父亲去后,家境不济,自读高中以后,是共产党养育了他,是共产党把他培养了出来,虽然他不是一名党员,后来进入了九三学社,但是他永远跟党走,永远爱这个国家。因此在大学毕业后,在国家的号召下,毫不犹豫选择踏入了四川,将二十五年青春的热泪和汗水洒向了这片土地。

他曾回忆说:“在一个风雨飘摇的夜晚,我正检票进站,一个人走。我们系主任来了,我正要检票,他说,你出来我为你送行,两句话,一句话就是说‘人一辈子有读不完的书,你要好好学习。’第二句话说‘你要和工人在一起,和劳动人民在一起,你有困难的时候,工人会帮助你,你有灾难的时候,工人会保护你。离开南京的时候,我就跟另外一个同学,我们两个人爬上了紫金山的最高峰,指天发誓:‘上天啊!你作证,我们发誓:一辈子,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跟着共产党。一辈子,永远攀登高峰,争取有所建树,健康地为祖国工作五十年。’”至今,永远被老师的精神感染着。

在1992年,适逢烟台大学初立几年,他便改变了工作,进入烟大成为了一名教师,他想把自己在高分子研究方面最新研究心得教授给青年学生,他总说成为一名大学老师是他曾经做得最正确的一件事。而在烟台大学工作的十余年后,他为了兑现自己的诺言,退休后仍然继续承担本科生的公开课,用他自己影响着一届又一届书协人。

在协会里,我爱看各种照片,印象深刻的是2008年,汶川发生了大地震,老师为支援汶川,募集资金,在烟大青春广场上穿件T裇在挥豪泼墨,大汗淋漓写字的图景,他按照大家一副字十块、二十块的募捐,最后从早写到晚,募集了两万余元,捐给了灾区。或许因为多年在四川的工作和生活,让他对于这片土地和人总是充满感情,就连我也因此受到了独特的“偏爱”。

在我眼中,老师永远是爱护着他的学生的。老师时常对自己很“抠”,不会去买什么太多衣服,更不会去买什么贵的东西,平常穿的都是穿了许多年的陈旧衣服,就算要花钱都只是用在了一些花草上,老师对于花草,尤其是兰花和菊花有一种特别的爱。但是他却舍得在学生的身上花钱,如果那个学生在生活上困难,他会全力相助。

书协资金困难,他就写字募捐,全部用于协会的运行资金,买笔、买墨、买纸。有一次,他在济南,为赵总写了一些字画,赵总慷慨赠予一些润笔费,老师说他“不需要这些钱,如果要给就把钱在烟大设立一个书画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家庭困难、为协会作出重要贡献的学生。”

后来在烟大真正设立了一个书画奖学金,让协会的学生受到了应有的奖励和照顾。在学校中,如果哪个学生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老师都会仗义言辞,想方设法地去帮助去解决。

在晓倩来四川后,我和她经济陷入窘境,没有什么经济来源,晓倩考上川大后,没有钱准时交上学费,我们给老师发了一条短信说明了情况后,老师知道消息后,当天下午就急匆匆让海员去办理,找张正师兄、杜金房师兄从协会的后援资金中给我们转来一万块钱,解决了我们在2019年八月的燃眉之急。

这么多年以来,或许我们的情况只是其中之一,还有着许许多多其它比我们更困难的学生受到了老师的帮助。毕业这几年,我怀念每年老师生日当天,与老师一起去天府川菜馆一起吃饭的日子,每次都会满满当当坐上三四桌人,点上独具味道的锅巴肉片、蒜泥白肉等等。

我怀念与老师一起去逛烟台花鸟市场的日子,我们一路跟随老师去买兰花、各种菊花,去烟台农贸市场买各种蔬菜;

我怀念与老师一起游学的日子,大学四年跟随老师,跟随协会去了安徽皖南的西递,感受徽州的独特色彩;跟随老师爬上黄山,饥饿困乏赏奇松、怪石、观云海的美景;跟随老师前往江西婺源,参观戴震故居;跟随老师前往九华山拜访地藏道场,参观肉身菩萨,讲解佛教故事;跟随老师前往岳麓书院,聆听程朱学问,“鹅湖”旧事。跟随老师前往南京游览玄武湖,前往浙江杭州逛西湖、前往雁荡山、前往泉州老君山、前往厦门鼓浪屿;前往长沙岳麓山、橘子洲头;前往湘潭造访毛主席故居;前往桂林,游漓江,穿越芦笛岩;……,这四年好像跟随老师游遍了东南。

我怀念与老师在贵州参加国际阳明文化节的日子,聆听老师讲述阳明心学,阳明在贵州的旧事;

我怀念在协会为老师倒墨裁纸、打理花草,看老师写字、绘画、篆刻的日子;

我怀念每年端午的前一天,与老师前往烟台农贸市场买枣、糯米,老师熬夜为协会的我们包粽子的日子;

我怀念每年中秋,老师让海员在网上专门定购江苏的五仁月饼,那种喜悦与味道难以忘却;

我怀念考研前几天,去老师家中,老师为我们讲马克思主义,为我们煮汤圆、煮荷包蛋,为我们加油打气的日子。

我怀念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课充满激情、津津有味的日子;

我怀念……,我所怀念的太多太多……

自去年5月,听闻韩老师于景德镇画陶瓷的时候因病入院,身体在月余间骤然消瘦下来,后来略有好转,我就没完全注意。八月份,听协会师弟说老师要来四川旅游,想最后游览一遍四川,得知此消息,我喜出望外。

老师来到成都的那一天,我和晓倩、张永祥师兄在成都东站等得格外迫切,激动万分,可能许久未见,特别地想念。当看到老师精神焕发出站的那一刻,似乎感觉老师的身体在逐渐恢复了。

一路陪着玩耍了两天,去了趟杜甫草堂、都江堰、峨眉山、乐山,又去了趟大足参观石刻,最后将老师、戴老师送到了重庆朝天门码头,怎奈囊中羞涩,无法陪着老师乘船顺江而下,游览长江美景和三峡。

临别之际,晓倩在车上眼泪绷不住就哭了起来,对老师依依不舍,老师反而还安慰她,“人生总是聚少离多,要适应这种离别”。在那几天看到老师吃饭大不如以前,体力也较之前弱了许多,我就知道这样的时光不会再有了。2020年春节的时候,老师前往了济南,与师兄齐聚一堂,心中实在羡慕不已,不过从照片中发现身体又消瘦和衰老了许多。才半年而已,人之变化何其大矣!

再过几天,便是12月27号,我还在和晓倩商量在纠结是给老师发个短信还是打个电话,现如今不用纠结了,只留下了无尽的遗憾。21日8点,老师在睡梦中安详地离去了,享年七十又八。写至于此,涕泗横流,叹天不假时,再见已相隔,呜呼哀哉!

学生左朋泣述
庚子年农历十一月初八于华阳

编者按:作者系烟台大学学生书画协会第二十一届副会长。

编者评:左朋师弟是才子,也是协会公认的几位大“笔杆子”之一。本文洋洋洒洒,凡五千余言,全面回顾了作者与先生相识,相知,乃至相别的整个过程。对先生一生的功业,学问,经历等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叙述和总结。可以说,作者对先生的认识和认知是比较全面和深刻的。

文章一开始便以“屋中乌泱泱地挤满了上百人”等几处细节描写,为先生在众人“环绕中”出场做足了气场。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协会的强盛和先生的平易近人。作为先生“半个小老乡”的作者,一开始便与先生结下了不解之缘。

先生是热爱四川的。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人都在先生心里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先生曾经说过:“如果说我在书法,绘画等方面有所成就的话,是那里(四川)的名山大川给了我灵感”。自谓为“江苏的种,四川的人”的先生,把青春和热血都挥洒在了巴蜀大地。“功建西蜀,肝胆昭日月;道弘东莱,诗书耀春秋。”的描述是极其准确的。

在先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包括左朋师弟在内的协会一大批顶级才子(女)们都考进了四川大学。这批优秀学子们不仅是书画协会的优秀校友,也是烟台大学的优秀校友。他们凭着优异的成绩,刻苦的精神,端正的人品逐渐成为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栋梁之材。成为学习,传承先生功业的一支重要的力量。为了培养这一批栋梁之材,先生煞费苦心,殚精竭虑,居功可谓至伟哉!

先生一生都强烈地热爱着祖国和人民。先生在化工,书画,篆刻,国学等诸领域皆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取得这些成就的根本动力源泉,在于爱国。

先生把对于祖国的无限热爱,融化在心里,融化在骨骼里,融化进血液里。“健康为祖国工作五十年”是他梦寐以求的目标,而他也用他的实际行动,以他惊人的毅力和执着,高质量地完成了这个目标。并以独有的人格魅力和盖世的才学,将这种发自内心的爱国精神传递给他的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们,先生的精神也必将因此而得到永生……



返回首页

版权所有©2018-2022蕙风轩. 保留所有权利
烟台小樱桃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